11月15日,香港恆生指數收漲4.11%,恆生科技指數漲7.3%,均創9月22日以來收盤新高。物業板塊大幅上漲,融創服務漲逾37%,世茂服務漲超24%,碧桂園服務漲逾18%;嗶哩嗶哩漲超15%,阿里健康漲超14%,阿里巴巴漲超11%,騰訊控股漲超10%。
機構論市
中金:港股轉機漸現明年或存20~25%的修復空間
經歷了2021年近一年的下跌後,港股在2022年的進一步弱勢超出多數人預期。如果從2021年初算起,本輪下跌已超過19個月,爲歷次下行週期最長,跌幅也僅次於2008年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從各個維度看,港股當前都已經到較極端水平。因此在當前水平上,預期反彈不難,關鍵是持續性如何?節奏和方向又如何把握?
整體看,我們預期港股轉機漸現,2023年或存在20~25%的修復空間,基於6~10%的盈利增長和12~18%的估值修復。節奏上,仍需待時而動:1)初期的反彈更多體現爲情緒改善和賣空回補,不完全穩固,2)明年一季度美聯儲政策加息停止美債利率明確下行或帶來更大估值修復機會,3)國內疫情政策優化,如果進展順利,可能在明年下半年帶來更大盈利支撐下的反彈空間。方向上,在高股息基礎上,優質成長(低PEG、政策優化下的消費和地產、高景氣的科技製造、預期反轉修復的互聯網和醫藥)值得重點關注。
港股當前面臨“三重壓力”,今年跌幅較大和資金流出較劇烈的三個階段也恰好分別對應這三個因素:地緣局勢影響風險偏好(3月俄烏局勢等)、中國增長影響企業盈利(4~5月上海局部疫情)、美聯儲緊縮影響融資成本和流動性(8月後美債利率快速上行),因此未來市場的修復節奏和持續性也取決於這三重壓力的解決進展和程度。目前看,考慮到這三重壓力都已輪番在價格中得到體現,近期美國通脹拐點和國內地產疫情政策也出現邊際變化,我們認爲港股情緒和估值的部分修復轉機逐步顯現,但反彈的持續性還需要分子端盈利的兌現和後續更多政策配合(明年下半年)。
估值與風險溢價:美國通脹築頂和美聯儲一季度停止加息或有助港股實現估值修復,類似2019年初。港股估值一度跌至歷史低位的7倍附近(MSCI中國除A股),今年23%的估值收縮,一半因貼現率抬升,一半因風險溢價的走高,這也是港股跑輸A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前者,美國通脹築頂和未來美聯儲緊縮趨緩(我們預計年底降速、明年一季度末停止加息推動美債利率下行)可緩解部分壓力,類似2019年1~3月美聯儲暗示停止加息後的估值驅動反彈。對於後者,港股估值中隱含的風險溢價無論是對比A股還是美股的額外補償幅度都已是歷史高位。我們綜合兩者估算,港股估值存在12%-18%的修復空間,對應9~9.5倍P/E.不過,在長期增長下臺階和地緣新格局下,我們測算港股的長期估值中樞或也將從此前10倍降至8~9倍P/E附近。
資金流向:南向資金有望繼續流入,海外資金流出可控但重新流入還需基本面配合。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國內資金面寬鬆、匯率貶值對沖可能是主要因素,與2016和2019年初底部特徵類似。相比之下,海外資金尤其是主動資金流出壓力較大。目前看,由於新興和全球基金對中國的配置比例都已明顯偏低、基準情形下進一步流出壓力可控,但重新迴流還需要中國基本面轉好爲主要前提。
盈利基本面:關注消費需求修復;預計盈利增長6~10%。市場反彈但如果沒有盈利接力持續性存疑。總量上,在當前國內已較爲寬鬆的流動性環境下(rf),如何提振投資回報率預期(g)是關鍵。從供需兩層看,全球增長放緩外需趨弱背景下,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刺激將是後續抓手和配置重點。我們測算,以近期平均修復速度計,在政策逐步優化的假設下,國內零售明年底有望修復到長期趨勢的95%,樂觀情形可以修復到趨勢的98%,分別對應明年5~6%的GDP增速。這一環境下,港股或可以實現6~10%的盈利增長,中下游消費板塊的修復和成本壓力改善值得關注。
配置建議:從高股息到優質成長,關注政策優化、預期反轉、高景氣度三個方向;關注香港長期政策進展
配置策略上,在高股息策略的基礎上,隨着上文中提到的轉機兌現,逐步關注優質成長(低PEG),例如政策優化下的消費和地產、高景氣的科技製造、預期反轉修復的互聯網和醫藥等三個方向。我們建議超配房地產、部分信息科技(軟件與半導體)、媒體娛樂、可選消費與服務、以及部分醫療保健;對原材料、工業、交運、公用事業等維持偏謹慎看法。
此外,2023年作爲新一屆特區政府第一年,我們也期待多項政策舉措上出現較大進展。最新公佈的2022年《施政報告》中已經勾勒出香港爲強化金融中心地位、優化上市制度(“特專科技”公司)、着力解決產業和人才問題、並與內地進一步融合等方面的努力(互聯互通機制優化、人民幣計價、大灣區和北部都會區),相關主題投資方向也值重點關注。
最新评论